被記錄的歷史很難被客觀寫下,如同你我身邊也必定曾出現因不同的觀看角度而引發的誤解,有時錯誤認知的記憶並不一定是被人心操弄,而是人的記憶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正確,因此後人總有許多看法去解析歷史。本篇所用到的參考資料中,經再三思考下,Kamma還是列上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的兩本著作,雖然歷史小說會參雜作者杜撰的情節,Kamma卻覺得部分觀點著實有趣,因此把少部分內容補充在旁(如有使用到的部分皆會註明出處);其他可能有爭議的事項也都同樣會註明。Kamma希望此篇介紹能讓初碰日本史的讀者多了另一種認識幕末維新的方式,這也是當初會想整理並寫下的初衷。了解史實後,再次重讀浪客劍心/神劍闖江湖,著實是另一番樂趣呢。
參考資料: (以參考比例多寡排序)
說到底,幕末是什麼?維新呢? 作者:大石学 出版者:瑞昇 出版年:2011.06 (※本篇主體參考出處)
日本人這樣學歷史:幕末日本 (幕末.維新 ~ 現代篇) 作者:小和田哲男/審訂 出版者:漫遊者文化 出版年:2010.07
完全圖解幕末維新入門 作者:木村幸比古 出版者:遠流 出版年:2010.08
幕末暗殺 作者:黑鐵弘 出版者:遠流 出版年:2007.12
最後的將軍:德川慶喜 作者:司馬遼太郎 出版者:遠流 出版年:2007.01
幕末:十二則暗殺風雲錄(上)(下) 作者:司馬遼太郎 出版者:遠流 出版年:2010.10
幕府(江戶時代)的基本背景
- 江戶時代的前朝是日本的戰國時代,似中國的春秋戰國,各路英雄率兵互爭版圖。豐臣秀吉先是繼承去世的原領導人織田信長的地位,擊敗全國其他大名(=諸侯),掌控全日本。等到豐臣秀吉死後,其重臣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獲得勝利,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幾年後又滅了豐臣氏),開啟了由德川幕府統治日本,長達264年的江戶時代。
- 補充:日本天皇是一直存在的(位於京都),只是約莫十世紀後,政權逐漸由武人掌控(承如上述的各路英雄擁兵爭權,這在戰國時代之前就已形成),天皇沒有實質的權力,只是神聖的象徵(有點類似宗教,對人民是另一種的影響力)。也因此逐漸發展成〝表面上,天皇任命德川為征夷大將軍,將軍為天皇的臣子;事實上將軍就是全日本的實際領袖。〞因此幕末時,歐洲等國曾誤以為德川將軍就是日本的皇帝。
- 德川幕府行使封建制度,幕府與其他大名(=諸侯、藩主,以下多以〝藩主〞稱呼)是主從關係,藩主各自管理轄下的藩(假設台北市是一個藩,藩主是台北市長)。藩主的家臣武士稱為藩士(像是西鄉隆盛、阪本龍馬、桂小五郎皆是),沒有許可,藩士不可隨意離開領地,否則視為脫藩重罪,也因此人民大多把藩視為自己的國家,終其一生。
- 大名(藩主)分為三種: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親藩大名可繼承德川宗家;譜代大名為關原之戰前,已是德川家家臣(德川派),因此可擔任幕府要職,如彥根藩;外樣大名則是關原之戰後才追隨德川家,因此無法參與幕府要職,薩長土肥等都是,也因此幕府末期、權力衰弱時,薩長等較強大的外藩跳出來想與幕府爭奪大權。
- 幕府藉由參勤交替來控制眾多藩主(例如藩主每隔一年需住在江戶,妻兒也需長駐江戶當人質),並要求負擔工程費等(要求藩主出錢出力修築城堡等),來削弱其勢力、防止造反。
- 幕府在第二、三代後,官階架構逐漸制度化,管理政務主要是將軍直屬的官員‵老中′(4~5人)及譜代大名任職的幕閣討論後決定, ‵大老′職位在‵老中′職位之上,屬臨時設置(1人)。天皇雖有自己的朝臣公卿(朝廷),但不被允許參與政治。因幕府具有朝廷的關白、武家傳奏等職位的任免權,且援助朝廷的經濟,實際上是幕府支配著朝廷(朝廷沒權,也很窮的)。
- 幕府實行鎖國政策,只允許長崎、對馬(兩者皆長崎縣)、薩摩(鹿兒島)、松前(北海道)等四地與荷蘭、中國(清朝)交易。鎖國政策大約如下:排除基督教、由幕府獨佔貿易利潤 、禁止日本人到海外等。(也因此,安定的生活發展出獨特性的國內產業及文化;相反地,卻欠缺國防意識。)
- 幕府財政問題(約在江戶時代中葉,財政漸漸陷入困境):‵石′是稻穀收穫量(約80公升),江戶時代的經濟模式是:農民產米(繳納地租+扣除食用後可換成錢),武士領俸祿米(同樣扣除食用後換錢),其他都市居民用錢購買米。因此,不安定的稻米市價造成仰賴年貢收入的武士變得窮困(因稻米豐收或米價暴跌),手握金錢周轉的商人反而變富。
- 幕府自己的財源來自:年貢四百萬石、長崎貿易的利益、全國金銀礦山(採掘技術達極限後,產量開始銳減)。少數大名在財政重建上實行成功,則變成強藩。(如肥前藩主鍋島直正、薩摩藩主島津齊彬、長州藩主毛利敬親、土佐藩主山內豐信、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等。)
幕末歷史列表
※日本使用和曆(陰曆)直至明治維新後才轉為陽曆,以下事件月日直至明治後,皆為和曆(陰曆)日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