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背景考察- 資料解析 劇情考察 幕末維新歷史表

撰寫/整理: By Kamma (Updated: 2020/04/20)
排版: By Kamma(Updated: 2020/04/20)
參考書籍: 如下所列。
內文標註時使用〝書本序號〞及〝頁碼〞,例如[1,p60]表示參考來源為大石学著的〝說到底,幕末是什麼?維新呢?〞第60頁。
[1]大石学(2011)。說到底,幕末是什麼?維新呢?瑞昇文化。
[2]木村幸比古(2010)。完全圖解幕末維新入門。遠流出版公司。
[3]小和田哲男(2010)。日本人這樣學歷史:幕末日本 (幕末.維新 ~ 現代篇)。漫遊者文化。
[4]青木康洋(2012)。日本史最強圖解。聯經出版公司。


前言
歷史就是一串人與人之間互相影響的複雜故事,為了能讓初碰日本史的讀者能更輕鬆閱讀了解,Kamma從1862年後每年補充各藩的簡單對照整理表。本篇除了引用目前主流公告的正史之外,Kamma也會帶上一點參考資料所寫的軼聞或個人心得,提供讀者從另一個角度觀賞方式 (皆會註明出處) 。
希望本篇的介紹能讓初碰日本史的讀者,在重讀浪客劍心/神劍闖江湖能多了另一番的樂趣。

幕府(江戶時代)的基本背景
江戶時代的前朝是日本的戰國時代,似中國的春秋戰國,各路英雄率兵互爭版圖。豐臣秀吉先是繼承去世的原領導人織田信長的地位,擊敗全國其他大名(=諸侯),掌控全日本。待豐臣秀吉過世後,其重臣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獲得勝利,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幾年後又滅了豐臣氏),開啟了由德川幕府統治日本,長達264年的江戶時代。
補充:日本天皇是一直存在(位於京都),只是約莫十世紀後,政權逐漸由武人掌控(承如上述的各路英雄擁兵爭權,這在戰國時代之前就已形成),天皇沒有實質的權力,只是神聖的象徵(有點類似宗教,對人民是另一種的影響力)。也因此逐漸發展成〝表面上,天皇任命德川為征夷大將軍,將軍為天皇的臣子;事實上將軍就是全日本的實際領袖。〞因此幕末時,歐洲等國曾誤以為德川將軍就是日本的皇帝。

德川幕府行使封建制度,幕府與其他大名(=諸侯、藩主,以下多以〝藩主〞稱呼)是主從關係,藩主各自管理轄下的藩(假設台北市是一個藩,藩主是台北市長)。藩主的家臣武士稱為藩士(像是西鄉隆盛、阪本龍馬、桂小五郎皆是),沒有許可,藩士不可隨意離開領地,否則視為脫藩重罪(沒收家產、被流放,甚至死刑),也因此人民大多把藩視為自己的國家,終其一生。

大名(藩主)分為三種: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親藩大名可繼承德川宗家;譜代大名為關原之戰前,已是德川家家臣(德川派),因此可擔任幕府要職,如彥根藩;外樣大名則是關原之戰後才追隨德川家,因此無法參與幕府要職,薩長土肥等都是,故幕府末期、權力衰弱時,薩長等較強大的外藩跳出來想與幕府爭奪大權。
幕府藉由參勤交替來控制眾多藩主(例如藩主每隔一年需住在江戶,妻兒也需長駐江戶當人質),並要求負擔工程費等(要求藩主出錢出力修築城堡等),來削弱其勢力、防止造反。

幕府在第二、三代後,官階架構逐漸制度化,管理政務主要是將軍直屬的官員‵老中′(4~5人)及譜代大名任職的幕閣討論後決定, ‵大老′職位在‵老中′職位之上,屬臨時設置(1人)。天皇雖有自己的朝臣公卿(朝廷),但不被允許參與政治。因幕府具有朝廷的關白、武家傳奏等職位的任免權,且援助朝廷的經濟,實際上是幕府支配著朝廷(朝廷沒權,也很窮的)。

幕府實行鎖國政策,只允許長崎、對馬(兩者皆長崎縣)、薩摩(鹿兒島)、松前(北海道)等四地與荷蘭、中國(清朝)交易。鎖國政策大約如下:排除基督教、由幕府獨佔貿易利潤 、禁止日本人到海外等。(也因此,安定的生活發展出獨特性的國內產業及文化;相反地,卻欠缺國防意識。)

幕府財政問題(約在江戶時代中葉,財政漸漸陷入困境):‵石′是稻穀收穫量(約80公升),江戶時代的經濟模式是:農民產米(繳納地租+扣除食用後可換成錢),武士領俸祿米(同樣扣除食用後換錢),其他都市居民用錢購買米。因此,不安定的稻米市價造成仰賴年貢收入的武士變得窮困(因稻米豐收或米價暴跌),手握金錢周轉的商人反而變富。

幕府自己的財源來自:年貢四百萬石、長崎貿易的利益、全國金銀礦山(採掘技術達極限後,產量開始銳減)。少數大名在財政重建上實行成功,則變成強藩。(如肥前藩主鍋島直正、薩摩藩主島津齊彬、長州藩主毛利敬親、土佐藩主山內豐信、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等。)

幕末維新年表
※日本使用和曆(陰曆)直至明治維新後才轉為陽曆,以下事件月日直至明治前,皆為和曆(陰曆)日期。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37
天保8
大塩平八郎之亂因災荒、人為屯米、幕府錯誤應對,引起民間大饑荒。大坂町(現大阪市)奉行組與力(類似今警察)的大塩以天誅之名引發暴動,事件很快被鎮壓,卻已引發各地庶民暴動,引發幕府權威下滑的開始。[1,p60]
補充➤幕末、維新的時間定義有諸多說法,大辭泉(小學館)是以1854年幕府與美國締結日美親善條約視為開始;維新則有1877年西鄉隆盛去世,或是1878年大久保利通去世這兩種。[1,p16~18]
➤1833~1839年出現天保饑饉,全國餓病死約20~30萬人,後續觸發大塩平八郎之亂,因應時勢實行天保改革但兩年後失敗收場。[4,p136~137]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42
天保13
中英鴉片戰爭結束清朝在鴉片戰爭戰敗失去香港的事實引發日本震驚,英國自此以中國沿岸為底經營東亞貿易,幕府與各藩賢能之士擔憂日本的危機。[3,p11]
1853
嘉永6
06/03 黑船來航美國培裏艦隊來航浦賀,要求幕府開國通商: 美國為開拓亞洲市場,計畫把日本當作補給轉運站,馬修培裏表明不惜以武力要脅幕府開國通商,幕府被迫接受美國遞交的國書。培裏宣告隔年來航收受答覆後離去。[1,p70]
06/22 將軍家慶過世:
➨家定就任13代將軍
➨幕政兼採攘夷和開明派
將軍家慶因病過世,幕府老中阿部正弘為了黑船事件,公告所有大名、幕臣尋求方法,消息被洩漏傳開(此舉觸發諸大名及人民對政治的關心)。之後重用開明派的御家人勝海舟及開明派大名如越前藩主松平慶永、薩摩藩主島津齊彬,著手海防,創設幕府海軍與購入軍艦等改革(勝海舟與幕臣藩士開始學習海軍技術)。幕政兼採攘夷和開明派。[1,p74]
補充勝海舟發跡起因?
為了黑船事件的眾多意見書中,勝海舟的主張培訓海軍生及購入軍艦獲得幕府認同而發跡。[1,p74]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54
嘉永7
/安政元
03/03 締結日美親善條約
➨之後亦與英俄荷締結條約
培裏於1月再度至江戶灣,交涉數回於3月締結日美親善條約(不平等條約)。其他國家也紛紛要求締結親善條約,幕府終於放棄鎖國,決定開國。[1,p76]
※貿易相關條約在之後的通商條約時簽訂。(見1857年)
補充※由於日美通商條約成立,日本開始與各國貿易,這段時期美國因國內南北戰爭而自顧不暇,主要貿易對象變成英國。進口品以工業製品為主,國內生活物資被大量輸出,造成國內供需不足、物價急遽上升,幕府又管不住社會亂象,下級武士們將罪怪到貿易,攘夷意識因此抬頭。[4,p142~143]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55
安政2
10/02 安政大地震因黑船和大地震勞心勞神,老中阿部正弘推舉開國派的堀田正睦為老中首席,卻與攘夷派的德川齊昭明顯對立(開國派與攘夷派分裂)。[1,p80]
10/09 崛田正睦就任幕府老中
➨攘夷派和開明派對立
1856
安政3
12/18 將軍家定與薩摩藩主養女篤姬結婚因將軍家定無子嗣,將軍的繼承者出現了對立的兩派:紀州派與一橋派。薩摩藩主為此派了自己養女篤姬與家定結婚,期望能增加慶喜繼位的可能性。[1,p82~84]
補充➤除外患黑船事件、平民經濟不穩定之外,幕府自己也有〝內鬥〞,為了誰可以擔任第14代將軍而不合:
第13代將軍家定虛弱多病(據說患有腦性麻痺),因無子嗣,下屆將軍候選人出現了兩位:一是出生御三卿的一橋慶喜(其擁護者簡稱一橋派),另一個是出生紀州藩的慶福(其擁護者簡稱紀州派)。
一橋慶喜的年齡及才能皆最適合擔任下屆將軍,擁護者包含老中阿部正弘及松平慶永、島津齊彬、伊達宗城、山內豐信等外樣大名,當時的慶喜曾被寄予解決日本困境的厚望。
慶福是家定的堂弟(血緣較親,依照往昔接任將軍是慣例),年歲較小(就任將軍時只有13歲,對比一橋慶喜已二十幾歲),擁護者包含大老井伊直弼、譜代大名、大奧等。薩摩藩主島津齊彬為了遊說大奧,從黑船來航前便力促自己養女篤姬與家定結婚,最終一橋派仍失敗告終。[1,p82~84]
※由於一橋慶喜之父德川齊昭經常批評大奧,與本壽院(家定的生母,大奧最具勢力的人)不合,因此大奧支持紀州派。[2,p145]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57
安政4
06月 幕府老中阿部正弘病死
➨幕政採開明派
➨美國要求締結日美通商條約
阿部正弘病逝後,老中首席堀田正睦(開明派)解除強硬攘夷派的德川齊昭職務。美國領事長哈里斯得以與幕府締結下田條約、進入江戶城,要求增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等。[1,p86]
1858
安政5
02/09 幕府向朝廷提出日美簽約許可(敕許)
➨02/13 孝明天皇拒絕
美國以武力要脅正式締結通商條約(包含增加開港地),引起以水戶藩為首的全國大名反對,幕府老中堀田正睦於是想靠得到朝廷許可(敕許)來獲得支持,卻被非常排外的孝明天皇拒絕。
就任幕府大老的井伊直弼,迫於美國要脅,與美國締結日美修好通商條約,並把責任全推給堀田一派。因未得天皇敕許,此舉引發〝尊敬天皇、否定開國〞的尊王攘夷思想。
在幕府獨斷與美國簽約下,一橋派的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等人不顧非正式進城之日,於06/24(原是支持一橋派的將軍候補一橋慶喜的進城日)進城提出抗議,被井伊下達禁止外出、進城等處分。隔日(06/25),井伊發表決定由家茂繼承下任將軍。
1856年起始的紀州派與一橋派之爭,在將軍家定過世後,家茂就任14代將軍告終。[1,p88~92]
04/23 彥根藩主井伊直弼就任幕府大老
06/19 幕府(井伊)擅自締結日美修好通商條約
➨06/24 一橋派等人為幕府獨斷簽約抗議
➨07/05 一橋派等人被井伊下達禁止外出、進城
07月 家茂就任14代將軍(紀州派勝)
08/08 孝明天皇向水戶藩下達戊午密詔
➨安政大獄開始(造成民眾認知“攘夷反幕同等號”)
孝明天皇知道幕府簽訂通商條約非常憤怒,對水戶藩下達戊午密詔(取消條約,及撤除大老井伊直弼職務,這也是首次天皇對幕政表示不滿) ,幕府認為此事將讓幕府地位動搖,開始實行安政大獄的徹底鎮壓。因一連串鎮壓,讓“攘夷=反幕”更加明確。[1,p100~102]
補充➤迫於美國的壓力,幕臣老中堀田正睦想到過往天皇幾乎不過問政治,應可藉由〝天皇也同意〞(朝廷敕許)來獲得支持,沒料到孝明天皇非常排斥洋人,拒絕了幕府請求。[1,p88]
※因文化上的差異,官員向天皇稟報外國人喝紅酒吃牛排是在啜飲女孩鮮血、肉等,因為官員的一知半解造成諸多誤解,令天皇非常排斥洋人。[2,p125]
➤尊王是指尊崇天皇,攘夷是排斥外國人,兩者最初沒有關連性。尊王的根源可追溯到水戶藩第2代藩主(人稱水戶黃門)所著〝大日本史〞:〝天皇把統治國家權力委任將軍,將軍把權力分給諸大名統領。〞,其思想亦稱水戶學。(20)由於孝明天皇有強烈攘夷思想,幕府無視朝廷意圖,尊王與攘夷結合成為倒幕口號。[2,p129]
➤井伊直弼簽訂條約的原因,除了怕重蹈清國覆轍,引發列強藉口開戰;沒等到敕許就獨斷簽訂條約,是認為幕府應該對朝廷態度強硬一些,以免朝廷不斷干涉幕政。[3,p31~32]
➤孝明天皇得知幕府擅自簽約後非常憤怒,井伊藉政務繁忙拒絕覲見朝廷。一橋派梅田雲濱、西鄉隆盛等人協助朝廷公卿,對水戶藩下達戊午密詔(取消日美條約,及撤除大老井伊直弼職務)。幕府自認受朝廷代管權力,擔心朝廷期待由水戶藩統理國政,幕府地位動搖,於是實行徹底鎮壓的安政大獄。[1,p100~101]
➤安政大獄被逮捕者近百人,最先被逮補的是梅田雲濱(約一年後在調查過程去世,據說因拷問而死。),之後接連逮補幕政批判及攘夷派,被斬首有:長州藩藩士吉田松陰(漫畫追憶篇出現過)、越前藩藩士橋本左內(一橋派首腦)、一橋派儒學者賴三樹三郎等六人,水戶藩家老安島帶刀切腹。幕臣開明派岩瀨忠震等九人永久蟄居(終身在家),尊攘派公家鷹司政通等人出家、謹慎(禁止外出)。水戶前藩主德川齊昭永久蟄居(最後在蟄居期間去世)、現任藩主德川慶篤節制(在家反省)、一橋慶喜隱居反省,層面廣含各藩、公家、幕臣等。[1,p102~103]
➤吉田松陰簡介補充:
曾在黑船來航時,到江戶與勝海舟同樣以兵學者佐久間象山(松代藩)為師,雖然松陰是攘夷派,受到佐久間影響,認為不了解國外便無法攘夷,計畫於黑船再來時祕密遠航卻未成功,因而入獄。1855年獲出獄後,開始在松下村塾講課,培育久阪玄瑞、高杉晉作、伊藤俊輔(博文)、山縣有朋等尊攘(反幕)派。松陰因猛烈譴責幕府獨斷締結日美條約,且企圖暗殺老中間部詮勝而在安政大獄中遭斬首。死後,門下生遵從松陰〝為了成就天下事(全國的改革),必須與天下有志之士貫通志向〞,打破藩的框架,開始橫向聯繫攘夷派同事。松陰另提出”草莽崛起論”(民眾為了變革應該奮起的思想),其遺志持續影響尊攘運動。[1,p104]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60
安政7
/萬延元
01/13 幕府派遣遣美使節團。因1858年締結的日美修好通商條約,遣美使節團搭美國軍艦至華盛頓交換批准書。之後,幕府從荷蘭購買的咸臨丸(勝海舟同行)也往美國出發(護衛遣美使節團、出國實習),回國後帶給日本諸多影響。[1,p96~98]
03/03 櫻田門外之變
➨幕府訴請與朝廷結為親家
3月3日,井伊乘坐駕籠前往江戶途中,在櫻田門外被暗殺。事後,幕府掌權接班人安藤信正,為了緩和局勢,推行公武合體,讓德川和天皇結為親家(公指朝廷,武指將軍)。排外的孝明天皇因侍從岩倉具視力勸聯親,天皇以幕府需廢除通商等條約(但未訂時間)而答應。[1,p106、110、112]
10/18 孝明天皇以破約攘夷條件,允和宮下嫁
補充➤不滿安政大獄的獨斷,井伊在3月3日從彥根藩自居宅邸乘坐駕籠前往江戶途中,被水戶藩及薩摩藩18名浪士暗殺,井伊的首級也被取走,此讓幕府權威嚴重喪失。[1,p106]
➤井伊死後,由盤成平藩主安藤信正接掌大權,安藤先恢復被井伊罷免的老中關宿藩主久世廣周職位,兩人一同推行公武合體,讓德川和天皇兩家結為親家(其實此聯親從井伊就有開始策劃)。但孝明天皇主張攘夷,妹妹和宮自幼便有未婚夫,和宮本人更是強烈拒絕。孝明天皇侍從(側近)岩倉具視力勸聯親,天皇遂以幕府需廢除通商等條約(未訂時間)而答應。隔年2/11舉行婚禮。(結婚一年後,家茂因政事赴京都,之後多滯留京都大阪,在江戶與和宮生活期間只有兩年半多,但夫妻間很恩愛)。[1,p110~112]
※個人感嘆:此事最諷刺的是,井伊原想把政治局面〝幕府獨權〞,不僅失敗,還催化更多後續激進派的暗殺活動。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62
文久2
01/15 坂下門外之變
➨老中安藤信正辭職
聯親之事雖然成功,尊攘派行為卻依然劇烈,老中安藤信在坂下門外被襲擊受輕傷,故辭去其職。其他諸如薩摩藩脫藩浪士殺害美國公使翻譯官(1860/12/5)、水戶藩14名浪士襲擊英國公使館(東禪寺事件,1861/05/28)、長州藩藩士高杉晉作等人襲擊英國公使館(1862/12/12)等,公武合體政策可視為停擺。[1,p114~116]
03月 坂本龍馬脫藩土佐藩
➨約秋天成為勝海舟弟子
脫藩的坂本龍馬原是土佐勤王黨(尊攘派),後來到江戶本是要暗殺勝海舟,卻反被說服成為勝海舟門人,轉為開國派。[1,p120~121]
04/08 (土佐藩)吉田東洋暗殺事件土佐藩在1857年為參政的吉田東洋所主導(公武合體派),因不接受鄉士武士瑞山多次訴求,而被暗殺。[1,p118]
04月 薩摩藩島津久光向朝廷訴求幕政改革
➨04/23 寺田屋事件
薩摩藩主的父親島津久光率兵赴京,勸告朝廷推行公武合體,企圖掌握政局。同是薩摩藩士的尊攘派志士想藉此機會一同上京推翻幕府,卻被得知消息的島津久光於寺田屋抹殺掉 (稱之為寺田屋事件)。[1,p122]
08/21 生麥事件
➨隔年引發薩英戰爭。
島津久光率兵從江戶返回京都時,遇上闖入隊伍的四名英國騎馬商人,結果1逃1死2傷,稱之為生麥事件。憤怒的英國向幕府和薩摩藩要求賠償,因薩摩藩不予理會,隔年引發薩英戰爭。[1,p130]
補充➤幕末成功實行經濟改革的強藩逐漸抬頭,主要可分為〝反幕〞及〝公武合體/佐幕〞兩派,
故以下每一年新增各藩簡要概述,以便讀者更能了解。"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63
文久3
03/04 將軍家茂上京答覆天皇攘夷之事為了答覆天皇何時實現攘夷(公武聯親的條件),將軍家茂赴京。[1,p128]
03/15 壬生浪士(新撰組)組成因京都尊攘暴亂橫行,幕府決定採清河八郎提案,募集平民力量維持市內警護工作。(後發展成新撰組)[1,p126]
04/20 幕府發布堅決執行攘夷期限為05/10
➨05/10後 長州藩砲擊美法荷商船
➨06月初 美法軍艦向長州報復攻擊
➨高杉晉作編成奇兵隊
上京的將軍家茂被迫寫下攘夷期限,幕府公告執行攘夷期限為05/10。長州藩依此公告日期,在下關海峽砲擊美法荷等商船執行攘夷,遭美法報復(但長州藩仍堅持攘夷)。為應對國外勢力,長州藩命高杉晉作想出對策,高杉因而提出編成奇兵隊。[1,p128、132]
07月 薩英戰爭
➨明白無力攘夷
因去年的生麥事件,英國直接和薩摩藩交涉談判而觸發戰爭,擁有當時國內最先進武力的薩摩軍卻慘敗。[1,p134]
08/17 天誅組之變
08/18 8·18政變
朝廷當時由尊攘派朝臣掌權,原計畫於08/13推舉天皇在神社進行攘夷祈願的行幸大和。土佐藩吉村寅太郎等尊攘激派組成天誅組,為響應隔日08/13的行幸大和而襲擊大和五條代官所(8·18政變後一個月遭平定。)。
但天皇心屬公武合體,為此天皇聯合公武合體派朝臣、會津藩、薩摩藩等,於08/18將尊攘派公卿趕出朝廷。失勢的長州藩兵員、七名尊攘派公卿一起逃回長州。[1,p136~138]
10/12 生野之變筑前藩(福岡縣)尊攘激派平野國臣等人發動生野之變,三天後也遭到鎮壓。[1,p138]
補充➤8·18政變後,朝廷內公武合體派諸侯陸續上京,但因共事不順利,如橫濱是否開港、對長州的處分等意見分歧,陸續辭職回鄉,變成由一會桑掌握京都政局主導權:一橋慶喜(辭將軍後見職,任朝廷及京都警備的〝禁裏守衛總督〞和〝攝海防禦指揮〞)、松平容保(再任〝京都守護職〞)、松平定敬(容保之弟,桑名藩主,任〝京都所司代〞)等三位。[1,p140]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64
文久4
/元治元
03/27 天狗黨之亂
➨水戶藩尊攘派勢力幾乎全滅
水戶藩尊攘派及農民,發動天狗黨之亂後被平定,8·18政變後尊攘派舉兵皆遭平定。[1,p138]
07/08 池田屋事件
➨07/18晚 禁門(蛤御門)之變
➨07/24 朝廷下達第一次幕長戰爭
8·18政變後,長州系尊攘激派無法在京都公開活動,潛伏於京內為恢復政權而策畫放火計畫,被新撰組成功搜索襲擊,發生史稱池田屋事件:激戰後宮部鼎藏、吉田稔麿等多個知名攘夷派人士斃命,長州藩為此憎惡為新撰組指揮的會津藩,引發後續的禁門之變。
三位長州藩家老率兵赴京,久坂玄瑞、真木和泉也率團參加,名義上是為了攘夷派七卿申冤,實則向會津藩報仇。此戰因進擊御所被視為朝敵,朝廷於7/24向幕府下達追討長州敕命。[1,p142~144]
08/05 下關戰爭幕府還未正式征討長州之前,因長州從去年持續攘夷政策、封鎖下關海峽,8/5英法美荷四國艦隊聯合砲擊下關,長州大敗,徹底體驗外國列強軍事力。藩內的俗論黨(佐幕保守派)勢力因此增加。[1,p146]
11/03 長州藩向幕府恭順、謝罪
➨12/27 第一次幕長戰爭結束
幕府征長軍原預定11/18對長州總攻擊,長州軍接受由幕府軍參謀總長西鄉隆盛的提議,自請提出處分而結束第一次幕長戰爭,幕府不戰而勝。[1,p146]
※軼聞:西鄉在安政大獄中被流放奄美大島,寺田屋事件又與藩主島津久光關係不好,被送到德之島、沖永良部島。直到1864年才重返幕末舞台。[1,p135]
※軼聞:西鄉為何願意勸說長州恭順、不以武力制裁長州?1864年9月,勝海舟曾與西鄉會面,勝海舟以〝幕府根基已經腐敗〞、〝強藩諸侯(薩摩與長州等)以合議制的聯合政權打破現狀才是最上策〞,以免遭外強侵吞等說服西鄉。[1,p147]因此西鄉採用避免耗損武力,並與大久保一藏(大久保利通)聯手,將薩摩藩的輿論偏向反幕。[3,p59~64]
補充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65
元治2
/慶應元
01月 高杉軍事政變禁門之變後長州改由保守派(向幕府恭順)主掌,高杉等急進派逃到藩外,在聽到家老切腹和參謀斬首消息而奮起,1月率奇兵隊等諸隊突襲藩政府軍,奪回藩內主權,藩論改為開國。[1,p150]
閏05月 龍馬於長崎創立龜山社中
➨為薩長同盟努力協調
龍馬所在的幕府神戶海軍操練所被命令解散(因其中一名成員曾參與池田屋事件),先被託付給薩摩藩,1865年加入薩摩藩創立的龜山社中(負責海軍貿易商社)。[1,p152、156]
11/07 第二次幕長戰爭
➨幕府再次出
因高杉1月的政變,一會桑政權視長州為危險,幕府再度籌備征討長州。長州把木戶孝允安插為藩政最高領袖,對幕府宣戰。幕府於9/21獲得朝廷開戰敕許,11/7下令彥根藩等諸藩出兵。因第一次幕長戰爭幕府還未下達對長州毛利家處分,且諸藩財政嚴峻,暴動頻傳,諸藩以〝征討名義不分明〞躊躇未定,尤其薩摩藩堅決反對出兵。[1,p158]
補充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66
慶應2
01/21(另一說01/22) 薩長同盟成立龍馬設立的龜山社中一直居中協調薩長,最終龍馬檄文說服薩長雙方以交換條件成立了薩長同盟。[1,p160]
※軼聞:龍馬曾在薩長同盟談成後隔兩日,1/23晚上在京都寺田屋遭幕府官員追殺,因入浴的阿龍緊急告知才逃過一劫,逃命時被薩摩藩所救,3月兩人到鹿兒島享受新婚旅行。[1,p163]
06/07 第二次幕長戰爭(四境戰爭)開始
07/20 將軍家茂病歿
➨第二次幕長戰爭結束(幕府撤退)
01/22朝廷發布對長州的處分(長州十萬石削地等敕令),因已締結薩長同盟,長州回拒處分,幕府於6/7對長州進攻,戰爭於藝州口、石見口、周防大島口、小倉口進行(因四面包圍,也稱四境戰爭)。雖然幕府兵力多,由大村益次郎、高杉等領軍的長州兵堅決死守。7/20將軍家茂病死於大坂城,影響幕府失守小倉城。指揮全軍的一橋慶喜因小倉城失守、關西地方暴風雨等影響,8/16緊急取消出征,8/21公告停戰敕令,派遣勝海舟作為幕府使者講和。[1,p162]
※第二次幕長戰爭慘敗,勝海舟於9月在宮島與長州藩的廣澤真臣、井上馨會議談和,立下〝幕府需要革新〞、〝長州不追討撤退的幕府軍”之協定。[1,p162]
※中間的協調者勝海舟其實不好當,兩方(幕府、長州)其實對這協議不甚滿意。慶喜撤退後改變心意,違背革新的約定。長州藩因此指責勝海舟不遵守約定,幕府也怪勝海舟與長州藩勾結。[2,p169]
※民間因開港造成經濟混亂、物價上揚(據說從1859年至1867年上漲3.7倍),1866年稻米歉收,官方又為了第二次幕長戰爭買斷稻米,迫使民眾在各地奮起暴動。[1,p164]
12/05 德川(一橋)慶喜就任15代將軍
12/25 孝明天皇駕崩
➨公武合體瓦解
慶喜就任將軍沒多久,孝明天皇駕崩,朝廷(孝明天皇)原秉持的公武合體路線急遽瓦解。[1,p166]
補充➤依第二次幕長戰爭談和協議,朝廷的岩倉具視派出22名公家覲見孝明天皇提出〝召開強藩的諸侯會議”等改革訴求,孝明天皇卻堅持以公武合體為目標,並處罰這22人。之後孝明天皇突然駕崩,死因存在天花與毒殺。12/11始有感冒症狀,16日診斷為天花,康復後24日突然持續上吐下瀉,朝廷內盛傳是岩倉具視對天皇下毒。[1,p166]
➤第二次幕長戰爭戰敗及孝明天皇的死訊後,輿論轉成討幕派vs.倒幕派。討幕派(含岩倉具視、薩摩藩的西鄉隆盛、小松帶刀和大久保利通)認為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治上完全排除德川家;倒幕派(亦稱公議政體)則希望和平地結束幕府,建立全國諸侯(保留並包含德川家)參與的新政治體制,以眾議化實行政治。[1,p172]"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67
慶應3
03月 兵庫港開港議題
➨薩摩藩島津久光決心武力討幕
之前簽訂的通商條約中,兵庫港開港期限延到1867年底。慶喜不等諸藩意見,3/5向朝廷請求開港許可。薩摩藩島津久光為此率兵上京,但慶喜僅用一天說服拒絕開港的朝廷,薩摩認為自己組成的四侯會議仍爭不過慶喜,體認無法從幕府奪走主導權,決心立志以武力討幕。[1,p168]
04月 龜山社中(薩摩藩支持)解散
➨海援隊(土佐藩支持)設立
反幕成主流,土佐藩參政的後藤象二郎決定拉攏同是土佐藩出身、受薩摩支持的龍馬,會談後4月成立海運總合商社海援隊。[1,p170]
05/21 成立薩土密約
➨討幕論vs.倒幕論
➨06/22 締結薩土盟約
➨09/20 薩長藝三藩成立盟約
推動公武合體的孝明天皇去世後,討幕論(以武力推翻幕府)vs.倒幕論(和平結束,建立全國諸侯含德川家參政的新體制)漸漸成形。首先登場是秘密約定討幕的薩土密約,參與者含土佐藩的板垣退助、中岡慎太郎、西鄉等人。接著是土佐藩與薩摩藩於6/22締結倒幕的薩土盟約,薩摩藩、長州藩與安藝藩締結出兵討幕的〝薩長藝三藩盟約〞。[1,p172~174]
06/09 龍馬提案船中八策
➨10/03 土佐藩向幕府提案大政奉還
➨10/14 將軍慶喜向朝庭提出大政奉還
坂本龍馬向土佐參政後藤象二郎提案〝船中八策〞(倒幕論),龍馬希冀幕府主動把政權還給朝廷(大政奉還),避免日本內戰造成國立衰弱,招致外國侵日。[1,p174]
※軼聞:船中八策為基於橫井小楠的構想,橫井曾在1862年著作的〝國是七條〞,批判幕府鎖國和獨裁體制。龍馬繼承其思想,並因應時代調整成〝船中八策〞。[1,p175]
10/3土佐藩藩主山內豐信向幕府老中提案〝大政奉還論〞。13日將軍慶喜詢問諸藩重臣意見,14日向朝廷提出大政奉還奏摺,15日朝廷承認政權歸還。[1,p176]
11/15 龍馬、中岡慎太郎遭到暗殺
龍馬藏身於京都近江屋,遭到暗殺過世。之後於戊辰戰爭被捕的近藤為此斬首,戰後京都見迴組坦承犯案,但真相仍是各有說詞。[1,p178]
12/09 王政復古政變與小御所會議
➨慶喜與朝廷正面互相角力爭權
為了應對慶喜提出大政奉還但仍掌控政局的現況,岩倉具視向天皇上奏〝王政復古〞,宣告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誕生,其內容包含將軍歸還政權、江戶幕府廢止等,薩摩等五藩兵亦把會津、桑名藩排除御所之外。當晚在御前會議(小御所會議)決定慶喜必須辭官納地。為防備慶喜反叛,薩摩藩等把兵士全集中於京都,但慶喜避免正面衝突,12日默默從京都二條城移至大坂城(明治初改名為大阪城)。
稍後於23日,小御所會議中原決議〝德川應歸還領地〞等事項被松平慶永等人修改,加上慶喜就任議定幾乎確定,薩摩藩等討幕派想踢出德川家構想破滅。[1,p180、182、186]
※慶喜曾於12/16將六國的外國公使召集於大坂城,傳達政府仍由德川家繼續負責,會依約履行條約。另一方面,薩摩等協助的朝廷也擬定”我們才是政府”的詔書,因議定的松平慶永和山內豐信等人拒絕簽名,詔書不成立。
※慶喜把江戶的兵力往大坂集中,包含京都的會津、桑名兵,共15000名左右兵員,舊幕府不論在政治或軍事上都勝過朝廷。
補充➤因開港、災荒、戰爭等動亂,據傳1867年7月從三河(愛知縣)民眾開始廣傳〝有何不可?〞狂舞鬧事現象(另本譯為〝有什麼關係?〞或〝這不是很好嗎?〞),原因有各式說法,如反幕派引發混亂、或幕府為了紓解百姓壓力等。[1,p164~165;2,p93]
➤軼聞:18世紀,英法兩國一直在爭取殖民地互為競爭。相對薩摩和長州親近英國,法國公使則協助幕府軍事,幕末薩長對幕府抗爭,也被稱為英法的代理戰爭。[1,p169]"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68
慶應4
/明治元
01/03 鳥羽、伏見之戰爆發
➨戊辰戰爭開始。
因時局朝德川家有利發向發展,薩摩藩士在京都德川領地引發暴行,江戶城二之丸也發生可疑火災。舊幕臣得知後也於1867/12/25在江戶引發焚毀薩摩藩邸,舊幕臣及會津、桑名藩士一致認同與薩摩交戰的意見,12/29舊幕臣榎本武揚攻擊兵庫的薩摩軍艦。慶喜於1868/1/2以排除君王身邊奸臣為由,將15000名大軍派至京都,另一邊薩摩及長州兵力則為5000人左右。1/3薩摩兵開始在上鳥羽附近砲轟舊幕府主力軍和京都見迴組,近郊鳥羽和伏見附近成為戰場,開始了鳥羽、伏見之戰。
上京的幕府軍在上鳥羽遭受攻擊,因正在行軍難以重整而陷入混亂。位在伏見奉行所的幕府軍雖已布好陣勢,薩摩軍卻在比奉行所還高的御香宮和桃山丘陵用大砲猛烈攻擊,幕府因地理劣勢也擊退。1/4新政府軍(薩長軍,亦稱官軍)打出〝錦御旗〞 ,薩摩軍舉著錦御旗進軍,舊幕府被視為賊軍(朝廷的敵軍)士氣大敗,原先和幕府友好的諸藩也因錦御旗,轉而協助薩摩軍,幕府敗走於大坂。(錦御旗是1867年10月,大久保利通等人在岩倉具視的指示下偷偷製作,當時朝廷並不曉得,據說是參考古文書等資料製成。) 6日幕府諸隊長要求慶喜親上戰場,慶喜卻帶著松平容保、松平定敬、老中等親信逃回江戶,7日幕府軍大敗。新政府軍繼續從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向江戶進擊,3/6包圍江戶,預計3/15對江戶總攻擊。[1,p188、190、192]
※慶喜逃回江戶的原因有:〝不願成為朝敵〞、〝企圖返回江戶重整體制〞、也有〝允許外國勢力介入,避免在武力的對立〞等,其實幕府軍並非在武力上居劣勢,但慶喜選擇和平處理,也有一說是為了防止德川宗家遭到滅亡。[1,p46]
03/14 頒布五條御誓文
04/11 江戶城無血開城
➨07/17 江戶改名東京
➨09/08 年號改為明治,且一代僅一個年號
➨10月 訂定江戶城為皇居,明治天皇進城
3/14明治天皇頒布指示新政府基本方針的〝五條御誓文〞,潤4/21發表基於五條御誓文的政體書,廢除總裁、議定、參與三職制度,採用三權分立主義的新式中央集權制度。
慶喜回到江戶後,2/12起一直隱居於上野寬永寺表示順服,松平慶永、山內豐信、靜寬院宮(和宮)、天璋院(篤姬)向新政府訴請延續德川家。新政府軍於3/6包圍江戶,3/9舊幕臣山岡鐵太郎依勝海舟指示,造訪西鄉傳達慶喜恭順。3/13和3/14勝海舟與西鄉在江戶會談,以〝慶喜遷往水戶隱居禁止外出、治安如發生暴行依官軍平定〞等達成協議。4/11慶喜撤往水戶,江戶城無血開城。5/24新政府軍發表讓德川家延續,保證慶喜的性命。[1,p192、200、202]
04/25 新撰組局長近藤勇遭斬首新撰組計畫在甲府城迎擊新政府軍,3/1更名為甲陽鎮撫隊,戰敗後局長近藤勇在前往會津途中,在流山被新政府軍包圍、投降。副長土方歲三曾請求幕臣等救人卻未實現,4/25遭斬首。[1,p194]
註:齋藤一於4/4從江戶前往會津,土方於4/11離開江戶。
05/15 上野戰爭勝海舟與西鄉協議江戶城的會談上,曾約定交出軍艦、武器,但未被履行,一部分舊幕臣與有志之士於2/23佔據上野,組成守護慶喜的彰義隊。5/15新政府在上野的寬永寺附近戰勝彰義隊。[1,p194]
※新政府軍在這場戰爭中投入〝阿姆斯特朗大砲〞新銳武器,再加上大村益次郎策畫的戰略,因此在短短一日內勝利。[3,p103~104]
※大村益次郎為長州藩出身,他讓長州軍短時間內學習槍砲,以優秀的策略及西式軍備打贏第二次幕長戰爭和戊辰戰爭。維新後,他擔任陸海軍的兵部大輔,推動兵制現代化,卻招來士族反感,於1869年遭到暗殺而亡。[2,p34]
05月 成立奧羽越烈藩同盟(東北25藩+北越16藩)回到會津藩的松平容保,與東北強藩的庄內藩(山形縣)結為同盟,5月東北25藩以仙台藩為中心成立奧羽烈藩同盟,請求新政府赦免會津、庄內藩,但新政府軍拒絕。北越六藩也跟著加入同盟,成為〝奧羽越烈藩同盟〞。[1,p196]
09月 會津戰爭結束集結於會津的舊幕臣、新撰組隊士,為守護松平容保所在的會津若松城而各處應戰,8/23新政府軍包圍了城池,被困一個月後於9/22投降。奧羽越烈藩同盟相繼投降,庄內藩於9/26投降,新政府軍平定東北。
※8/23新政府軍在城池附近進攻之際,由會津藩少年武士組成的白虎隊將戰火誤看城池被攻陷而集體自盡,此為戊辰戰爭的悲劇。[1,p196]
※在北陸道行進的新政府軍,和長岡軍(越後)奮戰持久了四個月,長岡軍雖配備洋式槍砲,因新政府軍擁有充沛的資源物力,長岡藩家長河井繼之助最後重傷戰敗。8/10新政府軍從北越往會津繼續進軍。[3,p105~108]
補充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69
明治2
01月~06月 版籍奉還
➨權力集中於中央(朝廷)
版籍奉還是將領地及領民歸還朝廷,讓權力集中於中央(朝廷),建立一統國家。主由薩摩藩(大久保利通說服島津久光)、長州藩(木戶孝允說服毛利敬親)推動,薩長土肥實行後,全國諸藩也跟進。為防叛亂,藩主仍為舊領地的知藩士(地方長官),藩體制仍存在,公卿藩主變為華族、武士變為士族、農民商人為平民,新政府仍給付華族、士族家祿(津貼)。(真正實行是在明治4年)[1,p204]
04/11 箱館戰爭
➨05/18 戊辰戰爭結束
1868/8/19榎本武揚帶領八艘艦隊逃離江戶灣北上,與參與會津戰爭的土方歲三、新撰組等人在仙台會合,10月登陸蝦夷地(北海道茅部郡森町),10/26佔領箱館五稜郭作為根據地。12/15舉行箱館政府選舉:榎本為總裁、大鳥圭介為陸軍奉行、土方為陸軍奉行並。
1869/4/11新政府軍登陸蝦夷地乙部,開始了箱館戰爭。5月新政府軍包圍五稜郭,5/11土方在前往弁天台場(函館市)途中中彈戰死,榎本18日投降,戰爭結束。[1,p198]
補充➤雖然龍馬促成了水火不容的薩長兩藩聯手,瓦解了幕府(薩長同盟成功主因在於龍馬的人脈廣闊),然而龍馬最希冀避免日本內戰的戊辰戰爭仍發生。在當時的人們,多把藩視為自己的國家,龍馬卻把整個日本視為自己的國家的廣闊視野。[1,p36]
1870
明治3
7月 十條時弊事件
➨批判新政府聲浪
新政府積極推動現代化政策,國力卻因偽幣、災荒而疲弊,社會逐漸對新政府不滿。薩摩藩的橫山安武挾帶建議書(十條時弊)在集議院的正門切腹自殺,批判〝權力者只是從幕府換成政府而已〞。[1,p202;月份出自wiki]
1871
明治4
07/14 廢藩置縣
➨編步陸軍部隊
廢除實質存在的藩體制,原藩主、士族免職失業,但仍給付華族、士族家祿及賞典祿(推翻幕府有功績的獎賞)。新政府因害怕廢藩置縣造成全國反抗,岩倉於前一年把西鄉請來東京,2月編步陸軍部隊(國家軍隊),創設守護天皇的御親兵(後來的近衛兵)。然而並未有反對聲浪出現,主因是不少藩國的財政早有問題,廢藩置縣後,其負債均由新政府扛下,且俸祿改由新政府發放。[3,p115]
※原長州的大村益次郎於1869年遭到暗殺,新政府軍未統一。[1,p206]
※最高官廳(正院)由三條實美就任太政大臣,岩倉具視就任右大臣。政府實權的參議(構成正院)、左院(立法院)、右院(行政機關)由薩長土肥出身。[1,p202]
1873
明治6
10月 明治6年政變
➨西鄉辭職回鹿兒島
➨士族對新政府不滿(佐賀之亂)
新政府首腦(岩倉使節團)前往歐美考察,視政交予西鄉與日漸增大的土肥閥等人。進入明治後,朝鮮半島與日本斷交且關係惡化,留守政府的西鄉等人主張〝征韓論〞(視為征韓派),然而歸國的岩倉、大久保、木戶等人(內治派)主張應增強國力、避免出使增加戰爭風險。岩倉在10/14閣議上主張延期派遣,西鄉在10/15閣議上缺席,太政大臣三條實美擔心西鄉辭職,決定派遣西鄉出訪朝鮮,但岩倉、大久保等人卻忽視15日的決定,向朝廷奏請延期。西鄉對於岩倉無視閣議決定而氣憤,10/23提出辭呈返回鹿兒島,土肥出身的四名參議(板垣退助、後藤象二郎、江藤新平、副島種臣)、大批近衛兵皆辭去。[1,p208、210]
※軼聞:一般認知西鄉主張武力征韓,但也有另一陰謀論:西鄉實則〝為了和平與韓修復關係,所以想親自訪韓〞,是因為伊藤博文為了復活長州閥勢力,刻意散佈西鄉要武力討幕的謠言。[1,p209]
※明治6年政變後,大久保利通掌握政權,被稱為大久保政權。1873/11月大久保任職新設內務省,推動殖產興業政策、為提供士族工作而策劃開墾計畫等,主為強化國力。[1,p214、216]
1874
明治7
02月 佐賀之亂佐賀士族對新政府爆發不滿,去年底辭職的土肥出身參議江藤新平於2/12加入(反叛軍人數約12000),新政府在大久保利通指揮下(約5400人),3/1鎮壓成功。[1,p210]
1876
明治9
03月 頒布廢刀令
08月 頒布秩祿處分
➨士族對新政府再次不滿
➨10/24 神風連之亂
➨10/27 秋月之亂
➨10/28 萩之亂
廢刀令=>禁止隨身佩刀;秩祿處分=>廢除給付華族、士族的家祿、賞典祿。
因以上頒布令,士族再次叛亂:神風連之亂(熊本士族為首),隔天被鎮台兵(設置全國各地的新政府軍)鎮壓;秋月之亂(舊秋月藩/福岡縣)於隔月被鎮壓;萩之亂(山口、萩)於隔月被鎮壓。[1,p210]
1877
明治10
02/22 西南戰爭開始
05/26 木戶孝允(桂小五郎)病歿
09/24 西南戰爭結束(西鄉隆盛戰死)
西鄉回鹿兒島後,於1874/6月設立槍砲隊訓練和開墾事業的私學校,統理與他一起返回故鄉的士兵、失業的士族等。1877/1月新政府打算運走鹿兒島的火藥庫,且私學校抓到新政府的間諜,得知新政府密謀暗殺西鄉,西鄉壓不住私學校兵的憤怒,2/22攻擊熊本城(熊本新政府軍),新政府軍於3/4開始攻擊,20日突破田原坂,劣勢的西鄉回到鹿兒島,新政府軍9/24總攻擊城山(鹿兒島市),大腿中彈的西鄉,由舊薩摩藩士別府晉介砍下首級,西南戰爭結束。[1,p212~213、216]
※西南戰爭被視為維新後最大的士族叛亂。[1,p213]
※木戶孝允曾多次批判大久保的政策,但於西南戰爭期間病死京都。[1,p216]
補充※西鄉與幕末重大事件幾乎都有關連,其一生可視為幕末史:幕末前期為公武合體派,後期為討幕派領袖,曾參與談和第一次幕長戰爭、江戶無血開城,最後敗於西南戰爭。[1,p40]
※勝海舟曾說〝到目前為止見過兩名令人畏懼的人,那便是橫井小楠與西鄉南洲(隆盛)。〞[1,p40]
※因西鄉返回鹿兒島後,開辦私學校的行為,對政府來說是種沉默的施壓,大久保為了找藉口出兵討伐西鄉,故意派遣密探去私學校,挑起導火線。[3,p134~136]
※大久保幼時與西鄉交好、一同學習,因薩摩藩主繼承騷動被連累,在大久保家窮困潦倒時,西鄉曾雪中送炭。之後大久保也為了判處流放的西鄉返回薩摩不遺餘力,兩人齊心在幕末帶領薩摩走向討幕。相較站在第一線的西鄉,大久保在背後做幕後工作。晚年雖與西鄉為敵,但得知西鄉死訊仍痛哭。[2,p24~25]
YearDate / 事件簡要說明
1878
明治11
05/14 大久保利通遭到暗殺西南戰爭連戰連勝後,確立了大久保的政治地位。心懷不滿的士族改為暗地行動,石川縣的士族島田一郎等人從1877年夏天開始組織,5/14大久保遭其暗殺,帶領新政府的人物去世,士族的叛亂也結束。(大久保去世後,由伊藤博文上任。)[1,p216~217]
補充補充西南戰爭結束後,反政府方改嘗試在自由民權運動中尋找方法。明治6年政變中下野的板桓退助等人,隔年向政府提出設立民選議院的建議書,為國民爭取參政權的政治運動拉開序幕。以西日本為中心,地方政治組織逐漸增加,發展成全國盛行的自由民權潮流。[3,p159]





後記
知道歷史後重新再看漫畫又是一番滋味,例如劍心在血雨中見到巴的那幕,那幕最後描述命運之輪越轉越快、越轉越亂,就如同上面所列的史實:因為一艘黑航來襲引起不同意見,不同意見引起了越滾越大的紛爭仇恨,然後演變成一長串更加混亂的戰爭。然後更感嘆的是,不論是那一黨派,大量性命都曾被犧牲:水戶藩因天狗黨之亂沒落、長州在禁門之變大敗、被慘烈算帳的會津戰爭及最後雖然成功倒幕、不滿的士族在鹿兒島(薩摩藩)發起的西南戰爭,以上還不包括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反叛(暗殺)及被鎮壓事件。分歧的意見似乎會讓人的仇恨越演越烈,直到性命的消失才有機會跟著入土消彌。
再換個鏡頭,劍心組成員包含了士族(原幕府)的彌彥、赤報隊的左之助、會津的惠(註),眾人最後都和劍心像個大家庭般和樂融融,之後還有一起共事的御庭番眾、齋藤一等,或許和月老師希望能傳達〝縱然過去曾有過節或意見分歧,但如果能互相了解、多點包容,對立是可以消除的。" (對比幕末:你的想法和我不同,我就砍你,差距真的天壤之別。)
註:薰的背景在原著中並無著墨太多,這點Kamma一直以來非常好奇,目前連載的北海道篇有可能會說明!(不過在近幾年出版的小說〝銀幕草紙變〞中,薰的父親被設定成士族相關。) 個人認為薰不適合被設定過多,因為薰的角色意義代表新時代的人,因此不需要過多舊時代思維(階級觀念),這點在番外篇彌彥的戰鬥中闡明過。
另一個有趣的點是,和月老師選擇劍心是在鳥羽伏見之戰後離開。依上述歷史表,鳥羽伏見之戰之後才發生上野戰爭和會津戰爭,幸好劍心沒有正面對上彌彥的父親和惠的家人,不然我想前面描述的和樂融融恐怕過於牽強。
冤冤相報的歷史述說了兩敗俱傷,歷史需要被引以為鑑,但願人與人的紛爭怨恨能夠少一點、但願世界大同不會是空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